【尋味中華 | 文博】風(fēng)雨滄桑屈原祠 追思屈風(fēng)延千年
中新社湖北秭歸6月22日電 題:風(fēng)雨滄桑屈原祠 追思屈風(fēng)延千年
中新社記者 郭曉瑩
在湖北秭歸縣屈原祠,條幾上供奉著蘭草,屈原銅塑立于正殿中心。他頭戴高冠,腰佩長劍,身形瘦削,神情肅穆。遠古的風(fēng),輕輕掀動著髯須和衣角,屈原仿佛穿越千年,乘風(fēng)徐徐而來。
秭歸是屈原的故鄉(xiāng),當(dāng)?shù)刈蕴拼_始立祠以祀,歷代多有修繕。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屈原祠因水利工程修建而兩易其址。1200余年來,屈原祠始終守候在長江邊,等候屈子歸故鄉(xiāng)。
又是一年端午時,兩岸屈氏后裔分批赴屈原祠共祭先祖。人們拾級而上,進入山門,依次到達前殿、碑廊,最后抵達正殿。在3米多高的屈原銅塑前,屈氏后裔以傳統(tǒng)三獻禮祭拜,往來游客皆駐足肅立,輕輕鞠躬,以表誠敬。
“峨冠博帶,衣袂飄飄,尤其是眉宇間的憂思,讓人一眼難忘。”臺灣屈氏后裔屈金泉說。祭拜完畢后,他來來回回繞著銅塑走了好幾圈。
據(jù)秭歸縣博物館館長李西海介紹,屈原銅塑由著名雕塑家王福臻設(shè)計,以《史記》描寫屈原落魄時“至于江濱,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為藍本,形成了屈原低頭沉思、頂風(fēng)徐步的形象。
此前,這尊銅塑安奉于歸州屈原祠內(nèi),因三峽工程興建,屈原祠遷建至與三峽大壩隔江相望的鳳凰山。2010年4月2日,當(dāng)?shù)孛癖娊o銅塑披上紅綢,跪地焚香,恭送三閭大夫涉江搬遷。
中國屈原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譚家斌告訴中新社記者,這尊銅塑與明末清初畫家陳洪綬《屈子行吟圖》的屈原形態(tài)近似,一直被奉為經(jīng)典,被多地復(fù)制。2012年,等比例縮小版的屈原銅塑從家鄉(xiāng)出發(fā),“渡?!卑卜钣谂_灣彰化市寶廍里屈家村,接受臺灣各界人士的瞻仰。
事實上,屈原的形象并非是固化的。在秭歸縣博物館,記者就見到了另一個“屈原”。這是一尊石像,也是國內(nèi)外現(xiàn)存最早的屈原塑像。屈原在這里被刻畫得天庭飽滿,云盤大臉,雙耳垂肩,面帶微笑,雙手平抱胸前。
據(jù)銘文記載,石像鐫刻于1537年(明代嘉靖十六年),彼時商人曹端福的木船在歸州叱灘失事,一家人被江水卷走,在兵書寶劍峽獲救。他見當(dāng)?shù)赜星瓘R,心想定是得到了屈原的庇佑,便雇請匠人刻了這尊石像。石像最初安放于兵書寶劍峽的屈原大夫廟內(nèi),三峽蓄水后,石像遷至秭歸縣博物館。
兩尊塑像,究竟哪一尊更貼近屈原的原貌?譚家斌說,記載屈原體貌的古籍文獻稀少,千百年來,屈原畫像、塑像大多融合了人們的美好想象和藝術(shù)加工?!拔覀兠總€人心中都有一個屈原,無論是憂國憂民的三閭大夫,還是守望故土的長江水神,都已成為凝固的文化符號,寄托著人們的銘記和思念?!?/p>
“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xiāng)。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蹦~塑,國家非遺項目“屈原傳說”省級非遺傳承人鄭承志不禁吟誦起《離騷》名句。他說,屈原一生情系家國故土,正如已故臺灣詩人余光中所言:“鄉(xiāng)愁自古就有?!对娊?jīng)》里有,《離騷》里也有,屈原是對整個家國的鄉(xiāng)愁。”
“三閭大夫喲,聽我說喲。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萬里。地不可下啊,下有九關(guān)極……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惫爬系摹墩谢昵酚衷趰{江兩岸響起,屈原銅塑兩邊的墻壁上,瀝粉彩繪靈動傳神:端午時節(jié),鄉(xiāng)親們賽龍舟,拋粽子,踏歌起舞。屈原自云間歸來,迎風(fēng)涉江,走向溫柔的故鄉(xiāng)。(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1月06日 22:09:17
- 2025年01月06日 19:40:06
- 2025年01月06日 18:02:08
- 2025年01月06日 16:35:20
- 2025年01月06日 15:59:36
- 2025年01月06日 15:01:24
- 2025年01月06日 14:34:46
- 2025年01月06日 14:33:40
- 2025年01月06日 14:30:48
- 2025年01月06日 13: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