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激情Aⅴ在线五月天,在线a免费线上看,99re一区二区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久久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亚洲

      分享到:

      東西問 | 文明根性特別策劃之六:吳根友:“天人合一”觀念何以塑造了今天的中華文明?

      分享到:

      東西問 | 文明根性特別策劃之六:吳根友:“天人合一”觀念何以塑造了今天的中華文明?

      2022年01月09日 14:22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東西問)文明根性特別策劃之六:吳根友:“天人合一”觀念何以塑造了今天的中華文明?

        中新社北京1月9日電 題:吳根友:“天人合一”觀念何以塑造了今天的中華文明?

        ——專訪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根友

        中新社記者 史元豐 羅海兵

        自古以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要處理的三大重要關系之一。梁漱溟曾論及關于人的三大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際關系,以及人己關系。但現(xiàn)代生態(tài)危機暴發(fā)之前,人與自然的關系并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從歷史角度看,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就是逐步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建構自然的過程。在中國,“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占主導地位,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主張敬畏自然、順應自然。

        近日,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武漢大學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闡述為什么說中國對于人與自然的認知,塑造了今天中華文明的根性與底色。

        中新社記者:“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哲學最為重要的思想之一,儒、道、釋等諸家各有闡述,您認為什么是“天人合一”?今天是否有新的闡釋?

        吳根友:我們今天理解的“天人合一”思想,其主要意思是指人要遵循大自然的規(guī)律,去使用自然的資源。它實際上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以人合天”,即人被動地適應、遵循自然法則,這主要是指游牧、農業(yè)文明時代的“天人合一”。其二是“以天合人”,即充分地利用自然規(guī)律來為人的更好生存服務。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實際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然的人化,即按照人的意志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資源,以服務人的需求。第二階段是人化的自然,即人全面地遵循自然的法則來改造自然,像今天中國政府倡導的綠色、生態(tài)、可循環(huán)地利用自然資源,造福人類,便是朝向“人化的自然”方向發(fā)展。

      2021年10月,航拍京杭大運河蘇州楓橋景區(qū)。<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毛建軍 攝
      2021年10月,航拍京杭大運河蘇州楓橋景區(qū)。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我們今天大力提倡的“天人合一”的觀念,雖然與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思想相關,但主要是在“以天合人”的意義講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是在充分利用、并不斷開發(fā)新的綠色科技,以使人類在合乎生態(tài)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不斷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因此,提倡“天人合一”并不是完全聽任自然的盲目力量驅使,而是在生態(tài)科學的思維下充分利用自然規(guī)律,大力發(fā)展綠色科技,以提升全人類的生活品質與生命質量。

      2021年10月,航拍京杭大運河蘇州楓橋景區(qū)。<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毛建軍 攝
      2021年10月,養(yǎng)殖戶在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白湖鎮(zhèn)“漁光互補”光伏發(fā)電站水面放養(yǎng)白鴨。近年來,廬江縣白湖鎮(zhèn)采取“水上光伏發(fā)電、水面放養(yǎng)蛋鴨、水下養(yǎng)殖魚蝦”等多元立體方式,實現(xiàn)經濟、生態(tài)效益雙豐收。中新社發(fā) 王閩 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既有對于人與自然的認知,又講“學以成人”,古希臘哲學中也有“know thou-self”的表述。西方有無哲學思想可以對照中國的“天人合一”?

        吳根友:就漫長的西方哲學史而言,西方當然也有零星的尊重自然的思想觀念,但從整體上看沒有與中國“天人合一”相似的思想。尤其缺乏在整體上將“自然之天”比擬為一種有靈性的、富有剛健與包容美德的存在。這主要是由其哲學、宗教、現(xiàn)代資本主義生產—生活方式決定的。

        古希臘哲學雖然很豐富,但自然之天并未成為人類要效法的對象,而是需要征服的對象。中世紀基督一千五百余年的思想傳統(tǒng),完全籠罩在神學的氛圍之中,自然,以及人類生活中自然的血緣關系,都被人神關系所改造而成為附屬性或第二性的東西。十七、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中,自然狀態(tài)成為大多數(shù)哲學家需要加以否定的野蠻、原始狀態(tài),盧梭雖然有限度地肯定了自然狀態(tài)高于文明進程中的私有制之惡,認為自然狀態(tài)中人有自由,但他并不認為自然狀態(tài)是人類需要保持的理想狀態(tài),明確地指出自然狀態(tài)下的自由也會很快因為暴力而喪失。作為后現(xiàn)代思想潮流的一部分,當代西方的各種生態(tài)主義哲學與綠色環(huán)保組織,有較為系統(tǒng)且激進的尊重自然的觀念,甚至提出“動物權”的觀念,但就其思想的現(xiàn)實性與真理性而言,基本上未能超出馬克思、恩格斯當年提出的“人化的自然”觀念。

        如果硬要在西方找到一種與“天人合一”相對應的觀念,我個人認為就是馬克思、恩格斯當年提出的“人化的自然”觀念。

        中新社記者:如放在整個宇宙的背景下看待人類的處境,天、地、人相互聯(lián)系,是否超越了地域界限,這能否啟迪人類作為宇宙進程中的積極參與者,肩負關懷自然的責任?

        吳根友:這個問題比較復雜。簡明地講,可能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認為人類在大自然中太渺小,我們干脆放棄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另一種應該是我們必須提倡的積極態(tài)度,即人類通過知識的積累,不斷地探索自然界的規(guī)律,然后利用自然規(guī)律,從而為人類的恒久存在擔負起對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工作。

      2017年4月, “世界地球日 共賞流星雨”活動在金山嶺長城旅游區(qū)舉行。<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發(fā) 王俊峰 攝
      2017年4月, “世界地球日 共賞流星雨”活動在金山嶺長城旅游區(qū)舉行。中新社發(fā) 王俊峰 攝

        傳統(tǒng)中國的儒家思想將人看作是“天地之心”,提倡人類在宇宙中要“參天地、贊化育”,以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融入宇宙的洪流之中。宋儒陸九淵、明儒王陽明都將宇宙之間的事情看作是我們每個人的份內事情,的確有一種對自然的責任意識。而宋明儒共享的“萬物一體”、民胞物與的“一體之仁”觀念,可以視之為“天人合一”思想體系中的宇宙?zhèn)惱韺W。這種倫理學如果經過現(xiàn)代的轉化與改造,或許可以變成全球化時代人類共享的倫理情懷。實際上,人對宇宙萬物的責任,即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責任。地球沒有意識,它并不在意有沒有人、生物在她的地表或地底,也不在意是否脫離太陽系軌道。人類如果不關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其直接的惡果是人類將無法在地球表面生存下去。開發(fā)外太空,移民到其它星球,在可見的未來對于人類而言還只能是一個夢想。

      2021年9月的夜晚,人們在貴州天柱石洞鎮(zhèn)柳寨梯田觀賞星空美景。<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瞿宏倫 攝
      2021年9月的夜晚,人們在貴州天柱石洞鎮(zhèn)柳寨梯田觀賞星空美景。中新社記者 瞿宏倫 攝

        中新社記者:西方啟蒙所代表的基本價值與儒家的核心價值是否存在共性?世界各種不同的精神文明能否一起形成對話的文明?

        吳根友:西方啟蒙運動以來發(fā)展出的諸基本價值中,除了抽象的人權觀念,基于原子論基礎上的個人自由觀念之外,其他的平等、博愛、公平、正義等價值觀念,不僅與儒家的核心價值有基本的共性,而且可以相互補充,進而可以豐富現(xiàn)代人類的精神世界。簡潔地講,啟蒙運動發(fā)展出的價值有三個方面可以與儒家的價值共通共存。

        其一,啟蒙運動針對基督教神學與教會蔑視真實的人類存在狀況而發(fā)展出的人本主義或曰人文主義,與儒家的古典人文主義或民本思想,有著高度的共通性。

      2021年7月,雨后的河南安陽殷墟景區(qū)。<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張暢 攝
      2021年7月,雨后的河南安陽殷墟景區(qū)。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其二,啟蒙運動提倡知識理性與科學技術對于人類幸福與生活改善的意義,相信大自然有自己的內在秩序。這一點與儒家遵循自然節(jié)候與規(guī)則,敬鬼神而遠之,提倡倫理理性等核心思想有著高度的共通性。

        其三,啟蒙運動提倡尊重個性、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匹夫不可奪志”“誰非黃帝之子孫”等尊重個人意志與民胞物與的平等精神。啟蒙運動尊重個人的財產權思想,在漢唐直到明清的法律條文中,均有明文規(guī)定個人財產不可侵奪。只是沒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這一非常強勢的現(xiàn)代資產階級的法律表述。雖然,啟蒙運動發(fā)展出的人權概念、自由的觀念,是對人類文明的一種貢獻,但這些思想的萌芽狀態(tài)在儒家尊重人的道德尊嚴、道家重視個人思想偏好的諸傳統(tǒng)中,可以找到其初始狀態(tài),并能相互補充的。人權如果不與人的社會責任、義務的觀念相配合,自由如果不與人道德的向善與向上努力結合在一起,都會產生不良的社會后果。

        就人類各大文明都能接受的“金規(guī)則”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基本要求,是人類各大文明相互交流、對話的基礎。

        中新社記者:中國對于人與自然的認知,是否塑造了今天中華文明的根性與底色?

        吳根友:這是一個好問題!的確如此,傳統(tǒng)中國對于人與自然,特別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根性與底色。概略地講,大體上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明這一問題。

        其一,古典中國從西周開始就發(fā)展出了“民本”思想。落后的“小邦周”戰(zhàn)勝當時的文明大國商王朝,靠的就是先進的“重視民命”的政治觀念。西周早期政治文明發(fā)展出的“以德配天”的思想,其核心內容就是要求統(tǒng)治集團的核心人物要像上天一樣的庇護下民?!熬吹卤C瘛笔恰靶“钪軕?zhàn)勝大國殷”的先進政治思想武器。

        其二,《尚書·洪范》篇中對水火木金土“五行”性質與法則的認識、對于雨旸燠寒風等自然天象(庶征)與農業(yè)、畜牧業(yè)關系的認識,以及《禮記》中反復提到的古代山林官員,要求在適當?shù)募竟?jié)打獵、砍伐樹木等,都共同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哲人在游牧與農業(yè)文明并行的時代里,較早形成了遵循自然法則的理性思想。

        其三,就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言,大禹治水的成功,使得上古中國先賢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既采取與自然作合理斗爭的態(tài)度,同時又努力尋找自然的法則,順著自然的法則去掌控自然。大禹成功的治水,實際上既繼承了他父親鯀筑堤攔水的思路與技術,又發(fā)展出疏導水流,使得水順著向下的自然屬性流向低洼地方的新方法。這一處理大洪水的成功經驗應用到人類社會的政治治理上來,就是用系統(tǒng)的禮樂制度來約束人性中的情與欲,同時又用詩樂的藝術形式來陶冶人的性情,實際上也是約束(堵水)與疏導相結合的方法。

      位于浙江紹興的大禹像。<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發(fā) 張亮宗 攝
      位于浙江紹興的大禹像。中新社發(fā) 張亮宗 攝

        要而言之,在與自然界打交道,以及人類自身的經驗生活中所逐漸形成的世俗理性態(tài)度,努力協(xié)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相生相克的關系,神道設教,敬鬼神而遠之,以慎終追遠的歷史理性引導人民上對得起列祖列宗,下給子孫后代留有生存與發(fā)展的空間。在“天人合一”思想基座之上,塑造出中華文明具有鮮明的責任與擔當意識,充滿著萬物一體,民胞物與的倫理情懷。(完)

        受訪者簡介:

        吳根友,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前院長,現(xiàn)為武漢大學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人文學部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重點人文基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主編《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論叢》等。

      【編輯:于曉】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地圖
       | 留言反饋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