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激情Aⅴ在线五月天,在线a免费线上看,99re一区二区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久久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亚洲

      分享到:

      東西問丨寧稼雨: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研究是否應由“西”回到“東”?

      分享到:

      東西問丨寧稼雨: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研究是否應由“西”回到“東”?

      2022年04月04日 1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東西問)寧稼雨: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研究是否應由“西”回到“東”?

        中新社天津4月4日電 題:寧稼雨: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研究是否應由“西”回到“東”?

        中新社記者 張道正

        中國學術源遠流長,自成體系與特色。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文化傳入,包括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研究在內(nèi)的中國學術體系基本為西方范式所覆蓋。西方學術體系在很多方面強化了學術研究的范式方法,但經(jīng)過百年實踐,也逐漸暴露出與中國本土研究對象“不合榫”的脫節(jié)問題。

        南開大學英才教授、博士生導師寧稼雨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以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研究為例,分析用中國敘事文學本土固有故事類型研究(即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取代西方學術以文體史和作家作品研究為主體研究范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研究的基本格局是怎樣的?

        寧稼雨:與西方相比,以小說、戲曲為主體的中國古代敘事文學不僅產(chǎn)生和成熟時間晚,在研究范式上也形成獨特的格局和特色,集中表現(xiàn)在以評點式研究為主體。這種研究受中國傳統(tǒng)散點思維影響,有著不受拘束、有感而發(fā)的特點。其缺點則是缺乏宏大體系意識和緊密邏輯駕馭。

      2020年8月,航拍江蘇昆山張浦鎮(zhèn)“牡丹亭”稻田藝術畫。<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泱波 攝
      2020年8月,航拍江蘇昆山張浦鎮(zhèn)“牡丹亭”稻田藝術畫。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近代以來,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研究受西方學術范式影響,西方的敘事文學體裁史研究和作家作品系統(tǒng)研究取代了中國以往的評點式研究。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以及胡適關于中國章回小說的系列考證,都反映出研究范式由“東”向“西”轉(zhuǎn)折??v觀一百多年來的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研究,盡管數(shù)量繁多,成績斐然,但基本格局是“西體中用”。

        中新社記者:西方學術體系下的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研究利弊何在?

        寧稼雨:從有利方面看,它彌補了以往評點式研究因即興、有感而發(fā)所造成的缺乏學術體系和緊密邏輯關系的不足。一百多年來,中國敘事文學研究在文體史和作家作品研究方面取得巨大進步和豐碩成果,并成功實現(xiàn)與國際學術界的接軌與融匯,可謂功莫大焉。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它的弊端也逐漸浮出水面。其重要表現(xiàn)就是該范式與中國敘事文學自身固有形態(tài)產(chǎn)生齟齬與脫節(jié)。

        中國敘事文學自身固有形態(tài)的重要特征,是以故事類型為中心,連結(jié)諸多文體、作家作品的文學集合體。以“西廂記”這個故事類型為例,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線索是其核心要素。圍繞這個中心,從唐代元稹《鶯鶯傳》,到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再到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雜劇,歷代作家不但創(chuàng)作出諸多主流敘事文學作品,還產(chǎn)生數(shù)以百計以該故事類型為題材的詩詞吟詠和典故使用。

      2012年,經(jīng)典昆曲劇目《西廂記》在江蘇蘇州上演。<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發(fā) 王建康 攝
      2012年,經(jīng)典昆曲劇目《西廂記》在江蘇蘇州上演。中新社發(fā) 王建康 攝

        面對如此諸多文體和作家作品形成的故事類型,以文體史和個案作家作品研究為基本范式的西方研究體系顯得無法操刀下手。于是,自成體系的諸多文獻材料只能被分割到不同的文體和作家作品研究中:小說史關注小說文體的《鶯鶯傳》,戲曲史關注作為雜劇的王實甫《西廂記》,諸宮調(diào)關注《西廂記》諸宮調(diào),大量以西廂故事為題材和典故的詩文則歸入不同文體和作家作品研究范圍。正因為此,西廂故事類型不能從整體上得到觀照、審視和系統(tǒng)研究。

        由此可見,脫離“中”的實際情況,完全套用、照搬“西”,無法最終解決具有中國自身特色的研究問題。

        中新社記者:怎樣解決西方學術范式給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研究造成的弊端?

        寧稼雨:解決西方學術范式弊端的基本思路,應從“西體中用”回到“中體西用”。這個“體”就是中國敘事文學自身固有形態(tài)——故事類型,即從西方范式的文體史和作家作品研究,回到中國敘事文學故事類型研究這個本體上來。

        雖然故事類型是“中體”,但還不能完全放棄和排除“西用”。因為就方法而言,傳統(tǒng)評點式研究方法仍無法解決故事類型的系統(tǒng)和全局研究。需要從故事類型研究實際出發(fā),尋找適合方法。

        經(jīng)過多年摸索和思考,西方民間故事研究領域的主題學方法具有參考借鑒價值。以口頭傳承為傳播渠道的民間故事,其故事形態(tài)的最大特點就是在口頭傳承過程中,因內(nèi)容不確定造成的故事形態(tài)多樣性和復雜化。這一特點背后的決定杠桿,是縱向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橫向的地域文化差別。

        主題學正是在全面搜集、梳理民間故事類型的基礎上,對個案故事類型進行全方位材料采風和文化動因分析,找出各種民間故事多種形態(tài)背后的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因素。民間故事類型與敘事文學故事類型均屬敘事文學,在內(nèi)容要素和形式要素上極為相似,在個案故事類型的形態(tài)上都有“同一故事多種演繹形態(tài)”的特點。這些共性,是主題學用于中國古代敘事文學故事類型研究的重要學理基礎。

      2018年10月,美國女媧故事代表團來到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qū)耿村,與該村的孩子們進行故事交流。<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翟羽佳 攝
      2018年10月,美國女媧故事代表團來到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qū)耿村,與該村的孩子們進行故事交流。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參照借鑒西方主題學方法,我思考構(gòu)建出克服西方研究范式弊端、針對中國敘事文學故事類型形態(tài)的研究方法——中國敘事文化學。其基本程序步驟包括:第一,摸索梳理中國古代敘事文學故事類型的底數(shù)與類別;第二,選擇其中有研究價值的故事類型進行地毯式、竭澤而漁式文獻挖掘(不分文體和載體,沒有任何門檻限制);第三,對該故事類型相關文獻進行閱讀爬梳,找出該故事類型在縱向歷時發(fā)展和橫向地域傳播過程中的形態(tài)異同;第四,分析總結(jié)形成該故事類型所有形態(tài)異同變化的內(nèi)在歷史文化和文學動因。

        中國敘事文化學的方法,雖在思路上參照借鑒了西方主題學,但其對象為中國敘事文學故事類型,構(gòu)成鮮明的中國主體特征。同時,其文獻材料搜集工作的竭澤而漁理念與方法,也源于中國乾嘉學派考據(jù)學。而對故事類型形態(tài)異同作歷史文化與文學動因分析,又兼具中國和西方歷史文化研究方法的共同特征。因此,這一方法比較符合“中體西用”格局。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杜洋 攝
      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中新社記者:以故事類型研究為主的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對于中國學術由“西”回到“東”有何借鑒意義?

        寧稼雨: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研究領域中出現(xiàn)西方學術范式與中國研究對象的脫節(jié)與“不合榫”,不是一個孤立現(xiàn)象。由于歷史原因,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到現(xiàn)在,中國學術界的方法范式基本來自西方。這些來自西方的方法范式,在改變以往中國學術缺乏學科整體規(guī)劃和縝密邏輯貫通方面曾起到重要作用,但不同學科內(nèi)西方學術范式與其研究對象之間的齟齬脫節(jié)也不是個別問題。

        馮友蘭先生在撰寫《中國哲學史》時表示,中國本無“哲學”一詞,現(xiàn)在受西方學術文化體系影響,也要撰寫哲學史。于是便按照西方哲學史的體系框架和板塊模式,從中國歷代典籍中遴選出符合西方哲學史框架板塊的材料,進行組織陳述。這樣的哲學史便是典型的“西體中用”模式。其價值是彌補了中國沒有全面反映歷代哲學思想、貫通歷史的哲學史缺憾,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除了那些符合西方哲學史框架的材料外,還有很多遺漏的材料。這些材料與中國歷代思想史有何關系?它們與入選材料一起構(gòu)成的中國思想史格局又是什么?這些都是思想史領域“中”“西”體用關系中值得思考和摸索的重要問題,事關中國學術體系主體復歸。

        鑒于此,目前迫切需要把各學科領域?qū)@個問題的認識統(tǒng)一,上升到重新思考和定位整個中國學術主體性,進而將其作為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方面來把握。(完)

        受訪者簡介:

        寧稼雨,文學博士,現(xiàn)為南開大學英才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研究領域主要涉及中國古代文言小說(代表作為《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代表作為《魏晉士人人格精神》)、中國敘事文化學(代表作為《先唐敘事文學故事主題類型索引》)等。多次承擔國家和教育部項目,成果多次獲獎。目前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漢魏晉南北朝小說輯校箋證"首席專家。

      【編輯:蘇亦瑜】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地圖
       | 留言反饋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