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太和”、“昭德”、“貞度”三大殿,吸引了無數(shù)游人,但是這三大殿的匾額是誰寫的呢?現(xiàn)在知道的人恐怕已經(jīng)不多了,原來,它們出自清末著名書法家王法良之手。
王法良,字弼臣,河北省任邱市人。1848年,出生于書香門弟,幼年學業(yè)不佳,其父清朝進士王金臺便讓他改練書法。未料,他一開始就出手不凡,不但字跡工整,而且秀拔蒼勁。王金臺大喜,便不時從京中買來名家字帖讓他臨摹。王法良也倍加勤奮,如饑似渴、如癡如醉地寫、練。后他又得著名書法家、他的同鄉(xiāng)王斌的指教,書藝大進。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慈禧太后命彩畫故宮三大殿,更換匾額,招各地書法家試筆,僅翰林院就有20多位學士、進士應試,誰知皇上都不中意。
此時48歲的王法良也來到京中,他苦練幾十年之后,臨蘇帖,仿隸書,皆能神似,他的顏體字能夠亂真。翰林院大學士李鴻藻和王金臺是同鄉(xiāng)世交,他見王法良功力不凡,便向操辦故宮彩繪的翁同龢推薦。于是王法良便前往一試。
未試之前,有一天,王法良把自己仿顏的字帖噴上黑豆水,又揉搓幾遍,拿到“榮寶齋”書畫店,掌柜即以400兩紋銀買下。
再說翁同龢這日閑逛,信步來到“榮寶齋”,見到王法良的仿顏帖,暗暗叫絕,竟以500兩紋銀買下。進得翰林院正遇李鴻藻,便拿出這幅仿顏帖對他說道:“此乃顏魯公真跡,若有人有如此功力,皇上保能滿意!崩铠櫾寮毧葱υ唬骸按四送醴妓鶗,不信揭開宣紙”。翁半信半疑,揭開上下層宣紙果見“弼臣書”之印,不禁大喜,忙稟報光緒帝,光緒遂命在三殿門前高搭彩棚,請王法良獻書。慈禧又下旨“門字不準提勾,恐皇上出入有傷龍體”。王法良受旨后,高登棚臺,蘸足筆墨,穩(wěn)住筆鋒,“太和”、“昭德”、“貞度”三匾額一一揮就;噬弦豢聪膊蛔詣伲瑦鄄会屖,連連稱贊。自此,王法良名聲大震,慕名向他求書寫碑者接踵而至,應接不暇。慈禧下旨重賞王法良,并賜他以高官厚祿,都被他一一謝絕。
此后,王法良回歸故里,整日閉門研習書畫,為家鄉(xiāng)父老撰文寫碑,直到晚年,1909年,王法良在老家病逝,享年6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