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8日電 澳門《新華澳報》7月8日發(fā)表署名文章說,民進黨人提出改名建議,究竟是出于為黨避吉趨利心態(tài)或某種個人愛惡心理,還是一項有系統、有計劃的戰(zhàn)略行為?頗為值得關注。因為兩者之間,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文章摘錄如下:
民進黨喪失政權后,黨內一些善于思考人士痛定思痛,苦思救黨之道。除了是有人針對黨內高層人士的貪賄違背了創(chuàng)黨的宗旨之一──“清廉”而失去民心,及濫搞“本土化”而傷害了部份選民之外,也有人打起了“民主進步黨”黨名的主意,提出了“改黨名”的建議,希望能將之改名為“臺灣社會民主黨”。蔡英文主席當即表態(tài):目前并沒有形成黨內共識,但可以協商討論。或許,在七月二十日的第十三屆黨代會上,會有黨代表提出“改黨名”的提議。但按目前情況來看,要獲三分之二以上黨代表通過,并不容易。
其實,“改黨名”的提議,并非是在民進黨敗選后才有人提出。實際上,在去年九月三十日的黨代會上,就有臺中縣黨部主委沈國榮建議更名為“臺灣民主進步黨”,以凸顯其在地域的“主體性”。在今次即將召開“全代會”之前,臺南縣黨部評議委員顏純左(臺南縣副縣長)又提出了將民進黨改名為“社會民主黨”的建議。
民進黨人提出改名建議,究竟是出于為黨避吉趨利心態(tài)或某種個人愛惡心理,還是一項有系統、有計劃的戰(zhàn)略行為?頗為值得關注。因為兩者之間,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民主進步黨”的黨名,是謝長廷建議的。在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圓山大飯店敦睦廳召開的黨外人士提名公職候選人協調會議上,由于各黨外組織派系人士提名安排擺不平,加上提名后的候選人競選及后援活動也需要有系統進行,故有與會者提出干脆“建黨”的建議,而獲與會者一致贊同。為此,成立了十八人建黨小組,具體進行建黨的各項籌備工作。在討論到黨名時,有多個方案,其中有的方案冠以“臺灣”地名,展示要與“中國國民黨”的“中國”地名作區(qū)隔。當時謝長廷力排眾議,除了是提出較為中性的“民主進步黨”黨名,將黨的最高綱領定為爭取“民主”政制,推動社會進步,而不涉“臺獨”問題,以求在國民黨“政權”尚未解除“黨禁”之前,能有立足之地之外,也建議不要加以“臺灣”的地名冠名,以免授以國民黨“政權”施加解散壓力的把柄。后來,謝長廷的建議獲得了建黨小組以至第一次黨代會的接納。
因此,現在有黨人提出更改黨名,也可從建黨時的黨名爭議的背景入手,進行觀察。大致上,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地名冠名方面,倘在更改黨名的同時,冠以“臺灣”地名,這就顯示提議人具有“臺獨”意識,至少是“本土”觀念甚重。而且,也是對二十二年前創(chuàng)黨時,因受國民黨政權“黨禁”及鎮(zhèn)壓“臺獨”壓力,而不敢冠以“臺灣”地名的反彈。尤其是在“大法官會議”已作出成立人民團體可不受“不得宣揚共產主義或分裂國土”限制的“釋憲文”后,政黨主張“臺獨”已經“合法化”,作為尚未正式撤銷“臺獨黨綱”的民進黨,在有機會改名時就應當趁機加上“臺灣”二字。
二、個別人提出改名的建議,并不排除是因其并非是“謝系”,而“恨烏及屋”,連由謝長廷建議的黨名也要給撤換掉。但這個因素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即使是黨內矛盾再大,派系斗爭再激烈,也不可能以更改黨名作為“斗爭武器”。
三、自感“民主進步黨”黨名所揭示的“爭民主,反獨裁”的階段性任務,已經達成。應向更高目標,尤其是正常的政黨政治,亦即透過選舉實行西方式的政黨輪替的方向邁進。
實際上,正如前述,民進黨創(chuàng)黨的政治背景,是一群黨外人士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爭取建立“民主”政制。因此,“民主進步黨”的大旗就具有較強的號召力,在這枝大旗下聚集了主張“臺獨”和不主張“臺獨”的反對國民黨政權的黨外人士。經過斗爭,國民黨政權終于被迫作出讓步,在開放“黨禁”、“報禁”之后,進行“修憲”,滿足了民進黨人對“總統”等公職均由全民普選產生的“民主”訴求。在此情況下,民進黨的“民主”這個主要矛盾就逐步失焦,“臺獨”這個次要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但發(fā)展至今,尤其是中國大陸頒布了《反分裂國家法》,美國也公開表態(tài)不支持“臺獨”,甚至還采取了行動遏抑“公投入聯”等分裂活動,民進黨的“臺獨”訴求也將逐漸失焦。
在此情況下,予人“反獨裁”,及“搞臺獨”形象的“民主進步黨”黨名,已從當初的“光榮傳統”轉變?yōu)辄h的包袱。隨著臺灣“民主”政治制度的進一步鞏固運行,也隨著兩岸關系深入發(fā)展,“臺獨”理念愈發(fā)不得人心,印證著這兩項奮斗目標標志的“民主進步黨”黨名,可能會成為黨的負面標幟。因此,更換一個不帶這兩個因素的黨名,以凸顯黨的朝向參與常態(tài)政黨政治活動的黨名,并爭取政黨輪替成為政制常態(tài),就有必要更改一個與這個政治模式方向相符的黨名。而西方盛行長年參與政黨輪替競爭并經常得償所愿的“社會民主黨”的黨名,就是最佳的參照黨名。
四、民進黨改名為“社會民主黨”,符合其黨綱中“帶有社會主義因素”的黨綱內容。實際上,在民進黨的黨綱中,除了“臺獨黨綱”部份之外,其余內容都是屬于“民主社會主義”性質的,因而有人將之歸納為“社會主義政黨”,而臺灣的政治學家也將民進黨擺放在政治光譜的左側。改名后,更為符合該黨的政治思維諸定勢及意識形態(tài)實際。
五、利于更好地參與政黨“外交”活動。由于民進黨的“左派”政黨性質,已參加了幾個國際性或區(qū)域性的社會民主黨的政黨聯盟。但各國各地區(qū)參與的政黨,黨名大多叫社會民主黨,或是社會黨。在一堆“社會黨”之中,“民主進步黨”的黨名就顯得有點并不“合群”。因此,將民進黨改名為“社會民主黨”,有利于黨的對外交往活動,尤其是更容易融入國際社會民主黨聯盟的大家庭,及便于其它政黨“識別”其性質定位。(富權)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