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好些部門的工廠經歷了引人注目的“瘦身”療法。辦法主要有兩條:一是遷廠,二是訴諸代加工商。
亞洲,尤其是中國,成了好些歐洲大集團遷廠的首選地。法意半導體集團(STMicroelectronics)不愿花錢使雷恩(Rennes)廠現(xiàn)代化,而寧愿關廠,將生產遷往新加坡。新任副總經理稱,在亞洲開創(chuàng)的就業(yè)崗位可以拯救在歐洲的崗位。
由于成本問題,歐洲電子電信鉅子最大限度地將生產遷往亞洲,尤其是印度和中國。德國電子業(yè)巨頭去年在中國的職工人數(shù)增加了1000,增至1.35萬。法意半導體集團2年之內在中國雇用的職工人數(shù)翻番,增到2251人,占集團總人數(shù)的5%。
法國湯姆森集團(Thomson)的電視機生產子公司與中國TCL集團聯(lián)合,擬在中國建立2個研究開發(fā)中心,專攻電信及無線應用。湯姆森集團聲稱,它執(zhí)行的并非“遷廠戰(zhàn)略”。因為他們同時在美國東海岸加州的伯班克以及普林斯頓各建了一個研究開發(fā)中心,此舉目的是貼近客戶。集團承認,有時也把研究課題包給一些成本較低國家的研究中心。原因很簡單:一個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中國工程師的工資成本只有一個法國工程師的五分之一。
法國電力、電子及電信業(yè)聯(lián)合會副主席加塔茲解釋,“把全部生產和研究活動遷往中國的誘惑可能很大。中國確實存在風險,更別說使我們國家喪失工作崗位的風險。”
阿爾卡特爾(Alcatel)把10來家子公司集中在“上海貝爾”公司旗下。2003年底,該公司移動電話部門雇用了700人,其中一半在中國從事產品設計。(來源:《歐洲時報》引述《費加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