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舉行的澳大利亞聯(lián)邦大選中,去年剛剛當選工黨領(lǐng)袖的凱文·拉德(中文名字陸克文)取代連續(xù)執(zhí)政11年的霍華德,成為新一任澳大利亞總理。消息傳來,國人異常興奮,很多媒體都是大版面報道。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此公熟練掌握漢語,并且研讀中國歷史,非常了解中國,是個“中國通”。接著有媒體披露說,隨著工黨的勝出,陸克文將邀請在今次大選中出力最多的華裔女參議員黃英賢入閣,以推動澳大利亞和中國的關(guān)系。(《新快報》11月26日)
接下來不知道媒體還會在這個“中國通”身上做出多少文章。好在還有明白人,11月26日的《中國青年報》刊登國際評論:“中國通”不等于“愛中國”,從國家利益至上的角度,給我們潑了點冷水。陸克文首先是一個澳大利亞公民,其次是澳大利亞的總理。在西方人眼里,公事和私事是嚴格分開的,“中國通”陸克文是私事,而“總理”凱文·拉德才是公事,我們對于其改善對華關(guān)系有所期待,卻也不能期待太多。
不知道此文能否給燥熱的中國媒體降降溫,反正我不是很樂觀:我們太喜歡用自己的想法給“國際友人”貼標簽。基本上能用漢語說上幾句“你好、中國”的,都是“熟悉中國”的表現(xiàn);欣賞或者夸贊了我們的藝術(shù)、古董,就“更上一層樓”,都是“愛中國”的表現(xiàn);要是發(fā)表幾句有利于我們的言論,那就更不得了,不是“親華”是什么?就是在這樣的價值取向之下,一些媒體大肆報道過“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攜《孫子兵法》上任”這樣的“利好”消息,盡管后來被證明那是我們的一廂情愿。就是在這樣的價值取向之下,一些報道的大標題里,竟然把福田康夫、保爾森等政治人物,公然地貼上“親華派”的標簽。這樣的做派甚至延伸到體育領(lǐng)域,曾經(jīng)的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國際足聯(lián)的布拉特,也都獲得過“親華派”的殊榮。
誠然,國內(nèi)媒體在報道國際政治人物時,從“貼近性”的角度必然要放大“關(guān)系中國”的那一部分。但這樣的傾向被過大渲染之后,影響的卻是全體受眾的心理。也不是說我們敏感到聽不得人家對我們“利好”,而是說媒體有責(zé)任通過自己的報道,引導(dǎo)國人學(xué)會用把國家利益與個人行為區(qū)分開來、人性關(guān)注超越民族邊界等現(xiàn)代法則,來看待國際問題,形成一種“大國民”的風(fēng)范與心態(tài),而不是用我們狹隘的“好人壞人”標準,簡單地對國際人物貼“親華、反華”的標簽。
鳳凰衛(wèi)視評論員阮次山先生曾感慨:我們國家的成長速度很快,變化也很快,可是國民缺乏大國民的文化,大國民的素質(zhì)。因此,他在著作《冷和——中美世紀之惑》的開篇就提到了大國民風(fēng)范的四個詞——自信、寬容、雍雅、關(guān)懷。檢討一下,或許正是缺乏這樣的心態(tài),我們會為美國校園槍擊案的兇手是中國人的傳言而感到羞愧萬分,然后又為最終證實是韓國人而如釋重負;正是缺乏這樣的心態(tài),我們會為中國人在華爾街上騎牛是否損害國家形象而爭論不休;正是缺乏這樣的心態(tài),我們把自己的坐標常常建立在一位或幾位國際要人的言論上——對其“不友好”的話憤怒不已,對其“友好”的話如癡如醉。
我們當然需要關(guān)注國外涉及“華”的行為與言論,華人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對華的政策,卻不必過度敏感——不當?shù)年P(guān)注只會讓我們的國家利益受到傷害。
美國《外交》雜志曾刊登一篇題為《中國的自信外交》的文章,論述中國要“樹立大國意識”的問題,說中國需要克服長期形成的“受害者心理”,因為,“沉浸在受害意識中的大國的出現(xiàn)讓世界毛骨悚然”。這話聽起來的確讓我們“毛骨悚然”,但如果我們無法展示出自信、寬容、雍雅、關(guān)懷的大國民風(fēng)范,總是用狹隘的視角來解讀世界,就難免在國際上被人如此描述,而這種印象不管是不是一種“歪曲”,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我們的國家利益。
一個大國的崛起首先是國民心態(tài)的崛起,在這一點上,現(xiàn)代媒體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對于多數(shù)沒有長期國外經(jīng)歷的國人來說,他眼里的世界就是媒體上的“世界”,他認識世界的角度就是媒體預(yù)設(shè)的角度,他的思考方式也常常就是媒體的思考方式,當大眾傳媒不夠雍容、自信,常常不理智地興奮、懊惱的時候,就難免在客觀上會誘導(dǎo)民眾形成錯誤的認知。如此做派一旦形成習(xí)慣,則何談國民集體的風(fēng)范?(畢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