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周休假調整方案明日公示,清明、端午、中秋擬各放一天假
實行9年的黃金周休假制度將進行重大調整。昨日下午,國家旅游局新聞處負責人證實,黃金周休假調整方案已基本完成,擬于周五公布征求社會意見。據(jù)參與方案制定的專家透露,目前的方案中最大的變化是,五一黃金周法定假日從過去的3天變?yōu)?天。
國家旅游局證實公示消息
昨日有媒體報道,黃金周休假制度的調整方案已基本完成并將對外公示。昨日下午,本報記者向國家旅游局新聞處負責人張棟核實了這一信息。他表示,這一消息屬實,但休假制度究竟如何改革,要等社會反饋,征集意見后才能最后確定。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參與了方案的制定工作。據(jù)他透露,根據(jù)目前成型的草案,五一黃金周法定假日從過去的三天變?yōu)橐惶,“勻出假期給傳統(tǒng)節(jié)日”。保留十一黃金周不變。春節(jié)黃金周放假日期提前至除夕,“也就是從除夕放假至大年初六”。此外,清明、端午、中秋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各放1天。
法定假日總天數(shù)將增加
至于為何選擇縮短“五一”而非“十一”黃金周、或者同時縮短兩者,劉魁立表示,“這是國家行政部門做出的決定,具體不太清楚”。
另外,過去五一法定假日能休3天,現(xiàn)在減為1天。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放假時間也只有1天,百姓是否會感覺休息不夠充分?劉魁立認為不會,因為“法定假日總數(shù)增加了,此外,隨著帶薪休假制度的實施,百姓的休息時間會比以前更多、更自由。”
全國政協(xié)委員、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一直主張將傳統(tǒng)節(jié)日納入法定假日,他認為,目前的方案使民族傳統(tǒng)有了一定的載體,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
黃金周休假調整草案
黃金周:五一黃金周法定假日從過去的3天變?yōu)?天;十一黃金周法定假日保持不變;春節(jié)黃金周放假日期提前至除夕。
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端午、中秋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各放一天。
全年休假:
按公示草案:雙休 52天×2=104天 一日假期 元旦+中秋+端午+清明+五一=5天 黃金周 2×3天=6天 共計115天。
按以往制度:雙休52天×2=104天 一日假期 元旦1天 黃金周3×3天=9天 共計114天。
“剩下兩個黃金周可能更擁擠”
有專家認為草案將壓抑出行欲望;反對者稱將形成多個假期有利出行
提問:五一法定假期減為一天,十一黃金周不變。春節(jié)黃金周提前。為什么惟獨縮短“五一”,這是否會造成“十一”更加擁擠?
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目前這個初步方案是妥協(xié)的結果。多年來,在黃金周存廢之爭中,正反兩方的力量一直勢均力敵。而現(xiàn)在的方案取消一個黃金周、保留其余兩個,實際上綜合了兩派的意見。
公眾的出行欲望不會減少,而是可能被壓抑。因此,在另外兩個黃金周里,出行人群可能更為集中。交通、景區(qū)的擁堵會更嚴重,過去黃金周休假制度帶來的弊端并沒有解決,反而極有可能出現(xiàn)更高的瞬間峰值。
全國政協(xié)委員、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按照目前方案,元旦、五一、中秋、清明、端午這五個一天的法定假日,都可以和一個周末倒休,從而形成五個三天的假期,公眾可以選擇這些時機出游、探親。
此外,隨著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職工滿一定工齡、擁有每年5天的帶薪休假后,和任意一個周末組合就有了七天假期,等于又是一個黃金周。所以,類似擔心是不必要的。
“帶薪休假為取消黃金周做準備”
專家稱要提高“帶薪休假”強制力;國家旅游局稱調整黃金周無關帶薪休假制
提問:國務院法制辦5日發(fā)布職工帶薪年休假規(guī)定征求意見稿。兩天后,有關方面就證實將公示黃金周改革方案,二者之間有何聯(lián)系?
國家旅游局假日處:帶薪年休假制度征求意見并不能視作取消黃金周的前奏。帶薪年休假的意圖是保證勞動者的休息權,而黃金周則是國家法定假日和前后雙休日的結合,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
劉思敏:近日出臺的《職工帶薪年休假規(guī)定(草案)》,與黃金周休假制度調整存在因果關系,“是為取消黃金周做出準備”。雖然存廢兩派勢均力敵,但大家對黃金周制度的弊端是有共識的,對解決辦法也是有共識的,就是帶薪休假制度。
12年前帶薪休假制度就已寫入了《勞動法》,但是各地執(zhí)行情況參差不齊。雖然現(xiàn)在細則出臺,但我國勞動關系的現(xiàn)狀決定了“帶薪休假”依然是少數(shù)人的權利。(因此,帶薪休假)制度的執(zhí)行效果可能有限。黃金周制度(卻)強制性地保障了大部分人的休息權。
蔡繼明:《勞動法》將出臺“帶薪休假”制度細則的任務交給了國務院法制辦,12年來細則一直沒有出臺,這是帶薪休假執(zhí)行參差不齊的根本原因。目前,“細則的出臺就是有了強制執(zhí)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