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激情Aⅴ在线五月天,在线a免费线上看,99re一区二区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久久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亚洲

      分享到:

      東西問 | 黃友義:如何突破中外文化差異讓世界更了解中國?

      分享到:

      東西問 | 黃友義:如何突破中外文化差異讓世界更了解中國?

      2021年11月04日 14:12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東西問)黃友義:如何突破中外文化差異讓世界更了解中國?

        中新社北京11月4日電 題:如何突破中外文化差異讓世界更了解中國?

        作者 黃友義 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中國譯協(xié)常務副會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西方對中國的關注越來越多,但往往伴隨著誤解,甚至污名化、妖魔化中國。為何中國倡導和平共處、向西方傳遞友好交往的信號,卻總是遭到冷遇?原因之一在于深刻的歷史文化隔閡。研究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已經(jīng)成為構建中國可信、可愛、可敬國際形象的迫切任務。

      資料圖:北京天安門廣場游客眾多。<a target='_blank' >中新社</a>記者 賈天勇 攝
      資料圖:北京天安門廣場游客眾多。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中外文化存在巨大差異

        作為一個大國,中國的話語體系必須顧及全球。中國經(jīng)濟對世界影響如此之大,我們的講話內(nèi)容國際上都會有人密切關注。因此,站在全球角度,講國際化的語言是一種必然。這個過程,對外翻譯所起的作用非常明顯。

        中外文化存在巨大差異。中國人認為通俗易懂的事情,外國人未必能夠理解和認同。例如,我們說“和為貴”,構建“和諧世界”,而西方很多人的理念是零和游戲,認為你發(fā)展了,就是威脅和侵占了他的利益。再如,中國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換句話說,就是中國人要過上好日子,中華民族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BBC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句話卻曲解成“中國要一統(tǒng)天下”。

        中外語言之間也存在很大差異。中文自甲骨文開始,沿襲了語言文字的傳統(tǒng),中文表述的思維有3000多年的基礎。而英文的形成只有1000多年,且來自歐洲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

        舉個例子,在中文里人們不會把任正非說的“殺出一條血路”理解為“一路殺人,血流成河”,但卻有西方人的翻譯就是如此,而且這種錯譯和惡譯(惡毒的翻譯)行為越來越多。美國國家情報總監(jiān)拉特克利夫(John Ratcliffe)2020年12月公開聲稱,“中國正在對200萬人的軍隊進行基因編輯,以此制造‘超級生化戰(zhàn)士’”。他這樣說的依據(jù)是源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句口號,即“繼承紅色基因,建設世界一流軍隊”。部分西方人士通過誤譯、亂譯、惡譯,來制定他們的對華政策。

        不了解這些差異,中國話語就難被西方正面理解,以至于比較了解中國的新加坡原外交官、學者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感嘆:“從歷史上看,中國在解釋或捍衛(wèi)自己觀點方面一直很笨拙?!茈y找到一位能夠以幽默和敏銳的見解有效解釋中國觀點的優(yōu)秀發(fā)言人?!?/p>

      黃友義。<a target='_blank' >中新社</a>記者 王駿 攝
      黃友義。中新社記者 王駿 攝

        要用西方語境講述中國故事

        面對不了解中國歷史文化、不懂中國語言的外國受眾,我們要用他們習慣的表達方式講述中國故事,提高敘事能力。例如,我們介紹一個地方,經(jīng)常喜歡具體到東經(jīng)多少度,北緯多少度,但人們往往自己都不清楚當?shù)氐慕?jīng)緯度。但如果告訴要來北京的美國人,北京的地理位置相當于西半球的紐約,他馬上就會知道北京的氣候如何。我們習慣介紹一個地方用奇峰怪石、云霧繚繞、潺潺流水、鳥語花香這種詩情畫意的描述,但往往忘記告訴他去這個地方哪種交通工具最方便,穿什么衣服最舒服,有哪些賓館可以選擇。再如,中國外交戰(zhàn)略的核心是和平與發(fā)展,但若總使用大量軍事術語,如“橋頭堡”“速戰(zhàn)速決”“人民戰(zhàn)爭”“打好組合拳”這樣的詞匯,顯然不利于構建中國愛好和平的形象。

        翻譯要做好在兩種文化中架設溝通橋梁的工作。例如,中文有一個出現(xiàn)頻率極高的詞匯——工作,如我們要做好國際傳播工作、要抓好防疫工作、領導要做好雇員的思想工作、每個工作人員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母語為英語的人講同樣的事情,“work”這個詞出現(xiàn)不會超過兩次。中文里不怕重復,英文要避免重復。有外國語言專家統(tǒng)計,我們一篇7000多字的文章里,“發(fā)展”這個詞匯出現(xiàn)近400次。在中文里不是問題,而在英語世界傳播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說到疫情防控,中國的防疫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及時控制了疫情的傳播,極大程度降低了疫情對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影響。疫情控制得好,中國的經(jīng)濟得以發(fā)展。這里的“疫情”,大家都明白指的是什么,但翻譯成英文就需要注意,2020年2月11日世衛(wèi)組織確定“Covid-19”之前只能譯為“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之后才能譯為“Covid-19”。在翻譯中稍微不注意,就會給挑剔的外國媒體和存心不良的人落下口舌。

        國際傳播不僅僅是語言表達問題,對外話語體系還要顧及中外習俗差異。例如,夏天人們打著五顏六色的遮陽傘,我們看到五彩或七彩條紋的遮陽傘,只是其五彩繽紛的顏色;而西方人會認為,“中國同性戀打出了自己的旗號”,因為在西方,色彩繽紛的彩虹是同性戀的標志。再如,為了展示地域文化的審美特征,我們經(jīng)常采用霧雨蒙蒙的照片,美女打著傘,邁著輕盈的步伐款款走過美妙的月亮門。我們看到的是江南美景和美人,而有歐洲人告訴我,這個地方他不打算去,因為沒有陽光,而且生活節(jié)奏較慢。

      資料圖:三名身著旗袍的外籍友人在杭州合影。<a target='_blank' >中新社</a>記者 王遠 攝
      資料圖:三名身著旗袍的外籍友人在杭州合影。中新社記者 王遠 攝

        翻譯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必經(jīng)之路

        硬實力的增強并不必然帶來軟實力的提升。提高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還需要從多方入手,長期努力,了解他人,提高自己,可謂任重而道遠。

        從“翻譯世界”到“翻譯中國”是歷史的發(fā)展必然,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胺g中國”目前階段只能以中國人為主,外國人為輔。中國譯者要有時代的擔當,勇敢挑起對外傳播中國的重擔。為此,要強化國家對外翻譯機制,培養(yǎng)和構建符合時代需求的翻譯隊伍,建設一支胸懷祖國、政治堅定、業(yè)務精湛、融通中外、甘于奉獻的中譯外國家隊,形成對外翻譯育得出、用得上、留得住的局面。

        今天,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向各個不同文化傳統(tǒng)的外國受眾講好中國故事,樹立中國可親、可愛、可敬的形象,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任務。我們既然能把國家建設好,就應該把中國的故事講好。做到這一點,需要全民的努力。當越來越多的人能用融通中外的方式對外介紹中國之日,就是中國的國際形象大幅提升的時刻。(完)

        作者簡介:

      黃友義。<a target='_blank' >中新社</a>記者 王駿 攝
      黃友義。中新社記者 王駿 攝

        黃友義,男,1953年6月生,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中國譯協(xié)常務副會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全國翻譯研究生專業(yè)學位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任國際翻譯家聯(lián)盟副主席。長期從事翻譯、出版、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國際交流,參加過黨政文獻對外翻譯,曾為黨政領導人擔任口譯。曾任中美大型合作出版項目“中國文化與文明”中方總協(xié)調(diào)人。

      【編輯:劉湃】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地圖
       | 留言反饋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