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重啟軍事磋商被認為是中美軍事關系重回正軌的標志,但是在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奧巴馬任內(nèi),中美雙方仍面臨朝核危機、海上對峙和對臺軍售等諸多棘手問題
本刊記者/于曉東
6月23~24日,中美雙方在北京舉行了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馬曉天和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米歇爾·弗盧努瓦共同參與的兩國第十次國防部副部長級防務磋商。
與此前很多媒體期待的不同,雙方并沒有達成任何具體的協(xié)議和成果。會談的過程也不像美國政府此前高調(diào)宣傳的那樣重點討論朝鮮問題,更多的是各自闡述了在不同議題中的立場。
中方在會談中特別重提了美國對臺軍售對兩國關系的敏感性。新加坡的《聯(lián)合早報》評論說“中國沒有讓朝核問題成為本次磋商的壓倒性議題,而是借這個中斷兩年的磋商場合嚴厲表達反對美國對臺軍售的立場!
對臺軍售,一枚定時炸彈
中美本次次防長級軍事磋商是在今年2月份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訪華時宣布重啟的。兩國上一次軍事對話還是在2007年12月。去年10月,在布什卸任前向國會通告了總價值為64.63億美元的對臺出售最新武器的計劃之后,中方立即中斷了兩軍的雙邊對話,以示抗議。
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中方在會談重啟之際再次進行了正式的外交抗議。對于中方的態(tài)度,美國人并不感到意外。就在會談當日,美國的《華盛頓郵報》就援引美國夏威夷大學東西方中心的高級政策分析員丹尼·羅伊的話表示,中方會利用這次軍事對話的機會強調(diào)美國對臺軍售會損害中美關系,以期影響奧巴馬政府在下次對臺軍售案中的決策。
實際上,中方的這種表態(tài)更多地起到傳遞明確信息的作用,即中國的核心戰(zhàn)略利益不容損害,中國在臺灣問題上沒有讓步的空間。但是如果期待美國政府在對臺軍售方面作出180度的轉彎則有些不現(xiàn)實。早在年初的亞洲之行中,希拉里就曾明確表示美國將依據(jù)《與臺灣關系法》,持續(xù)協(xié)助臺灣“防衛(wèi)”,并出售“防衛(wèi)性”物資給臺灣。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張立平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在美國國內(nèi)《與臺灣關系法》的框架下,對臺軍售已經(jīng)有一套相對固定的模式,牽扯到國會和五角大樓等各方的利益,奧巴馬政府不會也無法采取斷然措施。
在過去的中美防務外交中,中國至少有兩次因為涉臺問題而中斷了與美國的軍事交流(1995年克林頓政府宣布同意李登輝訪美,中美兩軍交往中斷),在未來的中美關系中,對臺軍售仍可能成為中美軍事交流關系發(fā)展的一枚定時炸彈。
朝鮮“江南”號攪局
本次中美防務磋商正值朝核危機愈演愈烈之際,會議磋商的當天6月23日,被美國懷疑載有違禁武器的朝鮮貨輪“江南號”剛好駛過中國上海以南海域。有外國媒體報道稱美國向中國施壓,要求中國對朝鮮船只進行攔截,而中國則認為檢查船只需要先掌握充足證據(jù),拒絕采取相關行動。所以當美方官員提出朝核問題將會是磋商的重點話題時,立刻引起外界的無限遐想。
但是在磋商之后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米歇爾·弗盧努瓦表示,雙方并沒有在“操作層面”討論具體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但是她接著重申中國和美國都投票贊成聯(lián)合國制裁朝鮮的1874號決議,理應履行相應的責任。
根據(jù)6月12日聯(lián)合國安理會通過的1874號決議,有關國家可以在本國領土內(nèi)對被懷疑載有違禁貨物的朝鮮船只實施搜查,在得到朝鮮的同意后,可在公海上對朝鮮船只進行搜查,如朝鮮不同意,則只能在合適的港口對船只進行檢查。由于該決議并未授權有關國家在公海上強行登船搜查,在面對朝鮮“強行檢查即戰(zhàn)爭”的警告面前,美國一直避免單方面使用武力強行登船檢查,而是希望其他國家進行配合。此前有英國媒體報道稱,新加坡已經(jīng)表態(tài),如果“江南”號開往新加坡港口的話,將遭到該國扣押。
“中國和美國在朝鮮半島有共同利益,即朝鮮半島的無核化。美國之前對朝鮮的舉動進行了所謂的‘善意的忽視’,并希望繼續(xù)通過多邊會談來解決朝鮮問題,但是現(xiàn)在美國的讓步空間已經(jīng)不復存在。相比中國而言,美國更加關注防止朝鮮核武器的擴散,所以推出了‘防擴散安全倡議’。”張立平說。
“防擴散安全倡議”是美國前總統(tǒng)布什于2003年5月提出,旨在通過情報交流、執(zhí)法合作、武力攔截等措施打擊販運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活動,迄今已經(jīng)由包括美國、俄羅斯、日本和韓國在內(nèi)的95個國家正式宣布加入該協(xié)議。中國至今對此倡議仍持保留態(tài)度。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時殷弘教授認為,與美國不同,朝鮮問題關系到中國切身的核心利益,甚至到目前中朝之間關系仍以合作為主。中國不能和美國采取一致行動,只能分別采取行動。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