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更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
“九七回歸”之后,香港電影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電影人有了更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港英當局時期,電影人很少能觸及民生,大多抱著不談現(xiàn)實、少關民生、不碰政治的態(tài)度。體現(xiàn)在拍攝中,瘋狂喜劇、鬧劇,黑幫片、警匪片、武俠片、動作片、古裝片、僵尸片、鬼片等脫離現(xiàn)實的商業(yè)片類型盛行。
新世紀,表面上看是內地巨大的電影市場和香港電影自身的深厚傳統(tǒng)促成了香港電影的恢復與繁榮,但實質的因素卻是香港回歸后,香港電影人有了一個更加自由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真正做到反映香港現(xiàn)實,表達香港人的生活體驗與現(xiàn)實情感。1997年的《香港制造》,1999年的《喜劇之王》,2001年的《麥兜故事》,2003年的《大塊頭有大智慧》,2004年的《功夫》、《新警察故事》、《江湖》,2005年的《頭文字D》、《如果·愛》,2006年的《伊莎貝拉》,2007年的《老港正傳》,這些影片都以自覺的香港意識和對香港人的生存狀態(tài)、精神風貌的真實表現(xiàn),贏得了兩地觀眾的認同,尤其是動畫片《麥兜故事》,以最直接最生動的方式,表達了對香港的致敬之情,是繼1973年表現(xiàn)港人同舟共濟、共渡難關的電視劇《獅子山下》之后,最能代表香港人逆境自強精神的藝術作品。
在進入內地市場后,港產片明顯地淡化了鬼怪片、僵尸片、瘋狂喜劇等比較“無厘頭”的類型,在傳統(tǒng)警匪片、武俠片的類型基礎上,滲透進更多的內地元素,包括具體生活場景、人情世故,影片的情感傾向也更為嚴肅,也少有血腥、恐怖的畫面,這在《無間道》、《門徒》、《鐵三角》等的演變過程中袒露無遺。
從傳統(tǒng)中汲取養(yǎng)分
香港電影一直與內地電影息息相關。1913年,黎民偉在香港拍攝的《莊子試妻》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李翰祥導演為代表的歷史劇和80年代的類型電影,開辟了香港電影自己的道路,形成了善于講一個傳奇故事,善惡對比鮮明,重煽情,明星出演的電影傳統(tǒng),并且培養(yǎng)了眾多的電影專業(yè)人才,如商業(yè)片導演吳宇森、王晶、杜琪峰、劉鎮(zhèn)偉、劉偉強、徐克、陳嘉上;文藝片導演嚴浩、陳可辛、關錦鵬、爾冬升、譚家明、王家衛(wèi)、陳果等。他們的創(chuàng)作吸收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傳統(tǒng)的精華,故事精彩、表演自然、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拿周星馳的新片《長江七號》來說,這雖然是一部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影片《E·T》相似的科幻片,但是,無論從情節(jié)、人物,還是表達的主題來看,都是一部扎根于香港現(xiàn)實的寫實主義力作。影片中父子倆苦中作樂,窮而不喪其志的達觀精神,也讓觀眾懷念上世紀30年代的《漁光曲》、《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經典影片的精神氣質。
2007年前后,香港電影明顯借鑒了內地的創(chuàng)作經驗,集中資源投入到“大片”的制作潮流中,而且很善于從古典小說中汲取養(yǎng)分,而不是像內地的一些著名大片那樣采取“歷史虛無主義”態(tài)度,或者情節(jié)有明顯的生造痕跡。港片如《投名狀》、《見龍卸甲》、《畫皮》、《赤壁》都能從《水滸傳》、《三國演義》、《聊齋志異》中找到故事的基礎,所以很受內地觀眾青睞。如同李安導演改編自《玉嬌龍》的《臥虎藏龍》“圓了一個中國人的千秋武俠夢”,吸引了全世界的華人一樣,這些港片也以強烈的劇情沖突、壯觀的場面、眾多明星的參演以及觀眾熟知的歷史典故取得票房的成功。
內地的資金與政策支持
香港、臺灣與內地日益密切的交流,電影人才的相互流動合作,資金的互補,同樣為香港電影的復興提供了基礎!锻睹麪睢分械膭⒌氯A、李連杰、徐靜蕾、金城武;《赤壁》中的吳宇森、梁朝偉、林志玲、張豐毅、趙薇、張震、胡軍可以說是集中了香港、臺灣與內地的頂尖人才。周星馳的《功夫》、徐克的《七劍》、吳宇森的《赤壁》也全在內地取景拍攝,大量的演職人員來自內地電影制片廠,而且票房的得失成敗在很大程度上也系于內地市場。內地也對香港電影業(yè)提供了一貫的支持。2004年簽定的《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簡稱CEPA)本來沒有涉及電影業(yè)的條款,但在香港電影人的要求下增設了許多促進香港電影業(yè)的條款,包括港片在內地享受“國民待遇”,可以從內地融資,香港資本可以控股內地影院等。在電影新人的培養(yǎng)方面,兩地的合作也很緊密。香港演員劉德華首倡發(fā)掘新人的“亞洲新星導”計劃,得到了內地年輕導演的響應,參與該計劃的寧浩導演的《瘋狂的石頭》還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正是這樣的政策傾斜,甚至直接的資金、人力支持,促進了香港電影的繁榮。
“九七回歸”之后,香港導演、演員等紛紛來內地取景拍片,內地的壯麗山水和深厚的電影底蘊讓香港電影一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電影的局促、單薄,場面變得真實壯觀,演員的選擇性也多了,情節(jié)也更具有生活性,符合世界電影發(fā)展的趨勢,并產生了眾多大片,創(chuàng)下了高票房,繁榮了電影業(yè)。內地巨大的市場讓香港電影人看到了希望,“北望神州”后的吳宇森、徐克、劉偉強等導演重現(xiàn)了早期的創(chuàng)作活力和激情。內地和香港、臺灣集中的大批電影人才,充足的資金,內地電影制片廠制作上的巨大優(yōu)勢,還有對香港電影業(yè)更為有利的制度安排以及共同致力于凝聚華人共識,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都傳達著一個強烈的信念:香港電影的明天會更好。(汪方華)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