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張維迎。 中新社發(fā) Northsun 攝
|
中新網2月18日電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強調,過去中國最優(yōu)秀的學生到中國最頂尖的大學讀書,但現(xiàn)在他們可以到全世界最好的大學念書,因此教育界需要認真應對教育國際化的沖擊,“如果我們不努力,就會失去中國的本土市場!”
張維迎不諱言為學院的前景擔憂,他提到05、06連續(xù)兩年,該院每年120名新生中均有15名是內地各省高考狀元,但07年只有13個,“有兩個被香港的大學用獎學金招走了!”
除了港校近年在內地卷起“搶尖子”旋風外,據內地留學中介人士估計,每年到美國修讀本科課程的內地生正在翻倍增加。張維迎解釋說,他擔心內地大學會逐漸失去優(yōu)秀的生源,“過去的教育是本地化模式,內地最好的大學吸引內地最好的學生,美國最好的大學吸引美國最好的學生,井水不犯河水。但現(xiàn)在教育也全球化了,內地最優(yōu)秀的學生可以到全世界最優(yōu)秀的大學去讀書,而非只能選擇內地大學。”
此外,張維迎指內地大學也會因此失去大量社會捐款,“不要以為中國企業(yè)一定會捐款給中國的大學,當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國外念書時,他們更可能向國外的大學捐款”。他提到前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曾收到有史以來最大一筆個人捐款,便是來自中國內地,“還有很多大公司會花大量經費送員工到國外培訓,上海市政府也和外國簽定合同,把錢送給外國的商學院”。
張維迎坦言,內地大學、尤其是商學院的前景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令人擔憂。他形容如內地的汽車生產模式,商學院也在給外國院校做大量類似“貼牌生產”的項目,即在內地開課、然后授予外國大學學歷,等于內地商學院是幫別人招生!翱吹街袊3大汽車廠商都在生產國外品牌的汽車,我感到非常悲哀。如果20、30年后,我看到中國的大學和商學院都在為外國的大學做‘貼牌生產’,那會讓我感到更悲哀”。
張維迎指,內地大學改革在整個中國改革進程中顯得相對滯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學不似企業(yè)般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一旦塑造了名校品牌后,大學便可循規(guī)蹈矩地運行若干年都沒問題,至少不會有破產的危險,所以感覺不到改革的迫切性。
張維迎提到內地近10年間才冒出、但很快便躋身國際排名前列的上海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和長江商學院,均為獨立商學院,“因為內地教育體制沒法適應新的需求,所以這些新的學科都會在大學之外冒出來,而不是作為大學的一部分”。 (吳玫)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