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園橋洞暗藏老界碑 修橋者不知情(圖)(2)——中新網

欧美日韩激情Aⅴ在线五月天,在线a免费线上看,99re一区二区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久久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亚洲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文化新聞

      中山陵園橋洞暗藏老界碑 修橋者不知情(圖)(2)

      2010年08月02日 11:31 來源:現代快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陵園界石確立了中山陵園的地界。
      【點擊查看其它圖片】

        陵園稱謂,“中山陵”早于“總理陵園”

        園陵界碑共有五個版本,洞內界石身世成謎

        那么,這些秘藏于橋洞之內的界石,究竟是什么年代的呢?

        根據上面的國民黨黨徽,劉東華判斷,應該是民國時期的物件。這座橋中間的老橋部分,是上世紀30年代和藏經樓一起建的,也就是說,這10塊界石的“誕生”時間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劉維才老人則給出了更明確的答案:1928年。

        “中山陵的界石一共有過5個版本。”劉老為記者一一數來。

        1925年4月18日,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處成立,首要的任務就是選定墓址。經過多次實地勘察,墓址確定在紫金山中茅山南坡。一開始,葬事籌備處試圖征用紫金山的全部,除了修建孫中山的陵墓,還打算在附近建設中山學院、中山園、中山林等,建成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紀念陵園。不過,當時的南京局勢比較混亂,交涉起來有困難。原定6500畝的范圍,被江蘇省政府一下子縮到了“官荒山場約800畝,民地1200畝”。1925年9月中旬,800畝公地正式圈撥出來,并豎立了界石。

        這是最早的界石,不過,它們是什么樣式,用的什么材質,現在已無人知曉。

        第二個版本,是1928年埋下去的。當時,國民政府已經遷到南京,陵園范圍擴大,將紫金山全部劃入,北以省第一造林場林地為界;東迄馬群;西至城根;南沿鐘湯路直抵朝陽門,即現在的中山門!1928年的界石,只是臨時身份,所以用的是鋼筋混凝土,本來打算陵墓完工后,換上青石做的‘總理陵園界石’,但實際上后來沒換。”劉維才說。

        第三個版本,就是1929年。這一年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成立后,又制了一批“總理陵園界石”。這批界石堆放在一處空地上,漸漸散落不知所終,數量越來越少。文革時,中山陵老照相館旁要修豬圈,又來了一些工人,將最后幾塊也全部抬走,去砌豬圈了。

        解放后,1995年和2006年,中山陵園管理局又有兩次豎立界石。

        那么,劉維才是如何確定藏身橋下的這十塊界石,是“1928年版”的呢?

        劉維才分析,這十塊界石材質為鋼筋混凝土,第三、第四版本都是青石,第五次用的則是花崗巖,顯然不符。那劉老又是如何排除它們是“1925年版”的可能性呢?

        劉維才說,因為他親眼在中山陵園的邊界見過這種界石。日本人占領南京時,在東郊發(fā)生過激烈戰(zhàn)斗,毀了一些。上世紀40年代,紫金山外圍還有幾個地方有,衛(wèi)崗下馬坊附近有一塊、五棵松有一塊,這與1925年立的界石范圍不符。不過,解放以后,只剩下岔路口(環(huán)陵路)一塊,上世紀60年代初還在,文革中突然不見了。也不知道是被人搬走,還是砸爛了賣鋼筋。沒想到,橋下還藏著這10塊,逃過重重劫難。

        “估計這些是當年多下來的,1934年建藏經樓,干脆把它們也利用起來,拿來造橋了。”劉老說,很多人以為中山陵是后來的叫法,以前就叫總理陵園。因為文獻資料中都是這么寫的,現在“鐵證如山”,原來,1928年,紫金山就已經被稱為“中山陵”,比“總理陵園”的說法還要更早。

      參與互動(0)
      【編輯:蒲波】
        ----- 文化新聞精選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