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日電 題:中國民主的細胞很精彩
中新社記者 徐長安
始于二十世紀后二十年的一場變革正在影響今日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它讓人看到中國式民主發(fā)展的清晰軌跡。而今,得之于民間的這種民主經驗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提供了動力。
——中國基層民主的力量不可低估
龐東村,中國內陸陜西省一個收入富足的村莊。一九九八年底,龐東村和中國大多數農村一樣,第一次實現了村民推選自己的自治機構——村民委員會的民主選舉。這是中國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頒布后的第一次實踐,也是新中國以來中國農村村民民主自治在法律保障下邁出的第一步。
發(fā)軔與一九八○年代的中國農村村民自治終在一九九八年蔚為大觀,而在過去五年里,這些樸素的“草根民主”被發(fā)揚到更高更廣的范圍。中國三百多個鄉(xiāng)鎮(zhèn)開展了鄉(xiāng)鎮(zhèn)領導直選試點,公推方式產生候選人的做法在鄉(xiāng)鎮(zhèn)黨委換屆中得到普遍推廣。村務公開等鄉(xiāng)村民主經驗拓展到中央黨政部門的黨務公開、政務公開。
而城市里,社區(qū)居委會、職工代表大會、股東大會、業(yè)主委員會、聽證會等基層組織和形式,在維權、政策呼吁方面的聲音越來越響亮。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春認為,中國基層民主的發(fā)展推動了今天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新發(fā)展。
“基層民主的改善為政治體制宏觀發(fā)展提供了基礎;基層民主鍛煉了億萬人民參與政治的能力;從技術方面講,基層民主為整個國家走上高度民主法制的軌道,提供了可操作的經驗!
——胡錦濤傳遞了兩個重大信號
中共十七大上,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兩度肯定了過去五年中國基層民主的成就:活力增強,制度更加完善。
用俞可平的觀點來看,中國基層民主的發(fā)展就是一種“增量民主”:對已有民主存量的增加;在不損害人民原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政治利益。
基于這種思想,十七大報告提出“擴大基層群眾自治范圍”、“發(fā)揮社會組織在擴大群眾參與、反映群眾訴求方面的積極作用”。
劉春認為,胡錦濤除了肯定既定成就,更傳遞了兩個重大信號。
“第一,報告提出發(fā)展基層民主,必須作為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重點推進。這透露出中國未來民主發(fā)展的著力點,就是著力從基層推進,而這一點,恰恰是中國民主發(fā)展既積極又穩(wěn)妥、最可直接操作的層面!
另一個信號是“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劉春說,“這個定調解決了長期以來基層組織和政府機構之間的關系問題,基層組織不是政府單位,有效銜接兩者關系就要界定政府公權力的范圍;改變政府管理越位、缺位、不到位的狀況”。
——基層民主是社會和諧必經之路
英國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學院講師賴洪毅認為,當前的中國,民生仍是政治的重點,而民意已成決策的重要依據。而中央黨校的劉春則認為,當下中國要建設的和諧社會在著力解決民生問題的同時,也急切需要發(fā)揮基層民主的作用。
“和諧社會和基層民主是內在統一的,要實現社會和諧,就必須有基層民主!眲⒋赫f,民眾有各種不同的利益訴求,他們爭取自己權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基層民主,一個社會如果能保障民眾充分發(fā)表主張,這樣的社會才和諧。
他比喻說,一個組織微觀的細胞有了活力,他的整體就有了活力。一個社會的基層有了民主,就能激發(fā)社會活力。
正鑒于此,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公民意識”和“表達權”。
黨建專家甄小英認為,表達權是比選舉權更大的概念,民眾通過選票、媒體、討論等都能表達自己的訴求!靶碌奶岱ㄕf明執(zhí)政黨有意讓基層民主有更多的實現形式!(完)